首页 > 最新资讯

【庆丰收 感党恩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

日期:2021-09-24 16:37 作者:丁需学 通讯员 王世超 来源:河南日报农村版
【字体: 打印本页 分享到:

    

  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油菜花田 何五昌摄

  

  商酒务镇赵官营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夏远征摄

  

  珍稀菌产业园的羊肚菌长势喜人 董红巧摄

  

  商酒务镇韩庄村的果农在梨园里采摘梨果 王双正摄

  

  观音堂花椒种植基地的工人们正在采摘花椒 张浩摄

  

  肖旗乡朱洼村盛开的樱花 何五昌摄

  

  工人们正在渔具加工车间忙碌 巫鹏摄

  金秋九月的宝丰大地,到处洋溢着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: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,丰收在望;城乡道路干净整洁,村民房前屋后百花争妍;产业迅速发展,生产车间忙碌但有条不紊……

  2019年年底,宝丰县响亮提出以建设乡村强县为基础的“四强县”,计划6年迈入全国“100强”;通过打破行政界限,创新设立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示范区,探索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;做强食用菌、乳品等农业产业,全省首届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宝丰县举行;融合农文旅资源,打造了湛河源、石板河等乡村旅游区;建设了大黄、杨沟、朱洼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、国家级森林乡村、乡村治理示范村。宝丰县获得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、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、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、全国农民合作社整体提升试点县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荣誉。

  “站在‘十四五’新起点,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任,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、市委部署,落实‘五大振兴’指示,推动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,建设中原乡村振兴样板区。”宝丰县委书记许红兵说。

  从“天”说了算到“地”说了算

  “汛情期间,我种的300多亩玉米没有任何损失。”9月15日,商酒务镇赵官营村种粮大户闫现高说。

  7月中下旬,突如其来的强降雨给宝丰县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,但是闫现高流转的农田却全部经受住了“大考”。“这要得益于全县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,使农业丰收逐步从过去‘天’说了算,到现在‘地’说了算。”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姚荣洁形象地比喻。

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,实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,肩负着排涝、排渍、输水、生态等多项功能。然而,曾经的宝丰县由于田间道路不通、沟渠不畅,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、排涝,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薄弱。

  为破解“靠天吃饭”的窘况,宝丰县深入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扎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。近年来,全县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新打机井563眼,埋设输水管道316.2公里,架设输电线路270.8公里,修建田间道路46.5公里,植树1.95万株,建设提灌站4个、蓄水池1个、漫水桥3座,蓄水3万余立方米,真正实现了“旱能浇、涝能排”。

 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,宝丰县按照“土地流转+农户托管”的方式,解决了“地”的问题。同时,通过“政府投入+社会资本”,解决了“建”的问题。目前,田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00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,撬动社会资本1.2亿元,缓解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难题,实现了多方共赢。

  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,按照群众自愿、承包关系不变、土地性质不变的原则,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。”姚荣洁介绍,与此同时,政府主动投入,积极向上“争”资金、克服困难从财政中“挤”资金,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。

  截至目前,宝丰县先后投资1.53亿元,新建涉及5个乡镇43个村的高标准农田7万余亩,核心区5000亩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全覆盖,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,实现了灌溉科技化、管理信息化、控制智能化、水肥精准化。据统计,项目区内每年可增收粮食约1050万公斤,惠及农户超1.5万户,增加农民收入超2300万元。

  从乡村蝶变中看“诗和远方”

  穿过绿树掩映的入村道路,置身林木茂盛的森林朱洼,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。村内,农家小院错落有致,千余棵樱花树矗立在村落主干道旁,老人在游园里健身,孩童在喷泉旁的广场上嬉闹……徜徉在这诗画一般的美景中,没有城市的喧闹,感受着诗和田园的质朴。

  朱洼这个曾经“下雨遍地泥,刮风满天灰,污水到处流,垃圾四处堆”的小村,如今已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批命名的“国家级森林乡村”,宝丰县当地有名的“森林氧吧”。

  “老话说‘要想富先修路’,我们村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修路开始跨出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步。”9月14日,肖旗乡朱洼村党支部书记张同建介绍说,2016年以来,该村在村“两委”的带领下,以“森林朱洼”为主题,将入村主干道整修到8米宽,在道路两侧、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栽植垂柳、樱花、竹子等风景树3万余株,如今,全村绿化率已达50%以上。此外,该村还不断创新绿化美化方式,“变废为宝”,把臭水沟、污泥坑、垃圾堆、闲置空地等美化建成游园3座,改造休闲广场6个……朱洼村摇身一变,成了一个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。

  “孩子和媳妇都在城里上班,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了,孩子们也不愿意在城里买房,就愿在村里住。现在公交车通到了村上,出门就是公园,还有共享单车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……在这住着,叫俺城里的亲戚们都羡慕!”正在门口公园健身的63岁退休教师王玉会高兴地说道。

  近年来,宝丰县按照“百村示范,整县推进”的思路,大力推进城乡交通、环卫、教育等八个“一体化”,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,持续开展“四美乡村”“精品美丽乡村”“五美庭院”建设,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,让乡村的山色田园成为人们向往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
  目前,宝丰县成功创建“四好农村路”全省示范县、“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”全省示范县和省级绿色交通试点县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,该县石桥镇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小镇;创建全国文明乡镇1个、卫生乡镇4个,全省文明乡镇3个、卫生乡镇3个、卫生村122个。7个村被命名为全省“千万工程”示范村,5个村创建为市级示范村。全长50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稳步推进,累计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52个、达标村129个,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秀美乡村画卷已徐徐展开。

  让“引育留用”为乡村“聚才”

  9月13日,在商酒务镇赵官村,李秀红正向食用菌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。今年64岁的李秀红是河南省有名的食用菌专家,被人称作“蔺菇女皇”“蘑菇女王”,她曾担任某县科协主席,去年受邀到宝丰县为食用菌种植户传授经验、技术。

  “宝丰县政府为了让我安心留下来,不仅给我提供资金、政策扶持,还帮我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。”李秀红说,2020年,宝丰县将她作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,专门立项,一事一议,为她解决了资金、住所、家属工作等问题。从此以后,她举家落户宝丰,担任了宝丰县珍稀菌产业园技术指导和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。

  乡村要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宝丰县坚持走好引才、育才、留才“三条路”,以培养、引进乡土人才为重点,制定“人才兴宝”战略等扶持政策,吹响农村人才的“集结号”。通过“看宝丰、议宝丰、兴宝丰”活动,吸引更多像“蘑菇女王”李秀红这样的专家人才到宝丰干事创业;注重本土人才培养,与华中农大、河南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长期举办乡村振兴培训班,乡镇党政正职和涉农单位的所有员工已完成集中培训,乡镇干部层面,要求年轻干部都有农村经验;抓住“乡土情怀”,坚持用感情留人、事业留人、待遇留人、环境留人,出台一系列政策,让在宝丰、来宝丰、留宝丰的群众不但衣食无忧,更能干出一番大业,使更多的人才汇聚宝丰。

  目前,宝丰县建立以在外务工经商人员、返乡创业大学生、农村致富能手、退役军人为主,共1391人的乡土人才库,将其中的476人纳入村级组织后备力量。此外,宝丰县公开推选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,招引199名大学生充实到乡镇及农、林、水、扶贫等涉农部门,为乡村振兴打造出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。

  让产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

  9月14日,走进赵庄镇大黄村渔具生产加工厂,货架上一排排琳琅满目的渔具映入眼帘,生产车间的机器声、快递打包声、新进员工的现场培训声不绝于耳。40多名工人各司其职,紧张忙碌着手头的工作。

  “随着直播间销量的大幅提高,最近渔具订单量比较大,咱们必须加班加点把这批货赶出来,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按时发货。”该村村民姚远向操作台上正在忙碌的工人说道。

  姚远是逆流渔具直播公司的创办者,2019年将父亲经营的渔具批发生意由传统流动经营转为线上直播带货,从最初的家庭式经营到现在的带动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,进一步整合打通了产业链。

  近年来,宝丰县以赵庄镇大黄村为中心,集渔具加工、图书批发、文玩销售于一体的电商产业带,整合图书、小商品、魔术文化等资源,大力发展线上线下销售,带动了13万人就业,年经营额达15.6亿元。特别是“无中生有”的渔具产业,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,已发展渔具电商企业120余家,直播带货主播近200人,主销产品100多个,培育本土品牌18个,授权销售品牌80多个,5个乡镇建立渔具供应链基地,实现了渔具的本土化生产加工,带动就业1万多人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渔具电商产业链。“中国渔具之乡”已初具规模。

  与此同时,宝丰县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资金支持,建成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和孵化体系,整合全县320余种农特产品集中展示销售,建立农特产品批发、推广的线上平台,构建农产品现代供应链,畅通了工业品下乡、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,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。

  “乡村振兴,任务艰巨,使命光荣。宝丰县将认真贯彻乡村振兴20字方针,发扬‘三牛’精神,振兴乡村,助力平顶山市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,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。”宝丰县委书记许红兵说。

相关新闻